2010年8月12日翡翠台播出的《新聞透視》(可到此觀看)探討了多年來香港新街道的命名方式,其中舉出了多條不同年代興建、名稱起源不同的街道作例,又提到香港許多地區的街道命名都有主題,而新發展區的新路則多以一系列由一個共通文字,再加一個帶正面意義的字組成,如將軍澳的街道不少以寶_路或唐_街的格式命名,而天水圍的道路大部分都以天_路的格式命名。記者訪問了多名將軍澳和天水圍居民、的士司機和速遞員,居民都表示不怎麼熟悉當區的路名,而的士司機和速遞員也認為新區道路的名稱較難記憶,於是有人認為香港道路命名新不如舊。我認為新區路名較不為人所知的現象並不宜單純的認為是新路命名方式不好的結果,而是和新區、舊區環境有一定關係。
港島和九龍等舊區的建築物以單幢樓為主,一幢樓於一個社區中是很小的目標,故尋找建築物時先找出其所在道路,再按門牌沿路找出該建築,而且商店、社區設施也都在道路旁,故此道路就是社區的中心。人們在區內活動都必須沿道路行走,所以人們都對道路有很深的印象,再加上路旁的建築物、店鋪等各有不同,人們能很容易地辨認社區中的各條道路,也更容易把道路風景和路名連繫起來。
新發展區則是以大型屋邨和私人屋苑為主,商店、社區設施不少也是在屋邨內,尋找建築物或設施時,也往往是先找到其所在的屋邨,再在屋邨範圍內尋找目標,社區的中心由屋邨取代了。屋邨內有四通八達的行人通道,有的通道更連接著不同的屋邨,居民除候車外,在區內活動時不一定需沿道路行走,加上路旁較少有商店或社區設施等作辨認,街道外觀較接近,人們對道路的印象不及對舊區道路印象的深,自然較難記憶路名。
命名方式的好壞其實是很主觀的,以所在地的特徵作路名固然理想,但單靠地點的特徵實難以為新區大量的道路命名。已發展相當一段時間的地點當然有更多的歷史象徵可用作路名的來源,如節目中提及到的日街、月街等,這種路名在九龍和港島都有不少,但新發展區本身沒有這麼長的發展歷史,難以當地歷史命名。如區域內的道路網是格狀排列,以數字為道路命名相當方便路人,但對道路網少有成格狀排列的香港,數字作名稱反有機會造成混亂。以一個共通的文字配合另一個文字以組成一系列的路名,雖然每個路名不一定是有意義的詞語,但這一系列的路名可以提示人們這些道路或者會位於同一地區。以地名或既有詞語作路名也是一可行選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